4. 清瘟败毒
既然斑疹源于火热入胃,治疗斑疹也必须从大清胃中热毒入手,兼清十二经热。“《本草》言石膏性寒,大清胃热,味淡而薄,能表肌热;体沉而降,能泻实热。恍然大悟,非石膏不足以治热疫。”(《疫疹一得·自序》)此外,又从熊恁昭《热疫志验》中以生石膏配13味中药(朱肱败毒散)治疫病谵语不寐、吐衄发斑等证得到启发 [4] ,遂创立疫疹名方——清瘟败毒饮。
余氏谓此方为十二经泻火之药,斑疹虽出于胃,十二经中火却是发斑疹直接原因,故在石膏大清胃热之外,更附诸药助之。原方分大、中、小剂,随热毒轻重加减。为便于观览,现列表如下:
药味
大剂用量/两
中剂用量/两
小剂用量/两
用意
生石膏
6-8
2-4
0.8-1.2
直入胃经,敷布于十二经,退其淫热
真川连
0.4-0.6
0.2-0.4
0.1-0.15
泻心、肺火于上焦
乌犀角
0.6-0.8
0.3-0.4
0.2-0.4
黄芩
0.3
-
0.15
丹皮
0.4
0.3
0.15
泻肝经之火
生栀子
0.3
-
0.15
赤芍
0.3
-
0.15
连翘
0.3
-
0.15
解散浮游之火
元参
0.3
-
0.15
知母
0.3
-
0.15
抑阳扶阴,泻亢盛之火,救欲竭之水
小生地
0.6-1
0.3-0.5
0.2-0.4
桔梗
0.3
-
0.15
载药上行
竹叶
0.3
-
0.15
甘草
0.3
0.15
0.08
调和诸药,和胃
注:1两=10钱=100分≈36.2g [5] ,为方便,这里采取统一的度量衡。 以上用量和用意遵《疫疹一得》(孙守才点校本)。
在方后,余氏详述了疫疹52种症状随证加减法和瘥后20症调养治理法并附方。张茂云对52症加减法进行了列表整理 [6] ;瘥后20症在《疫疹一得》中罗列清晰,兹不赘述。
1.5. 疫疹一得
多年以后,这位行医半生的余师愚虽然也饱受非议,但已经算得上是“功成名就”了。吴贻咏这样描述:“见其车马仆从甚盛,自王公以下,无不折节相向”,这种“暴发户”的形象或许是出于业儒失败后的一种报复心理,但也可见余氏在当时高手如云的京师有着较高的地位 [7] 。但士人不止步于鱼肉。著书立言,兼济天下才称得上是能让士人实现人生价值的终极目标。
乾隆五十九年(1794年),余师愚浓缩他从医三十余年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之精华,著成《疫疹一得》,题序付梓。这本书除包含了上述部分内容,还对疫疹与伤寒;疫疹与普通疮疡的鉴别诊断、治疗大法提出见解。
与伤寒鉴别:“认症既讹,故立言也谬”
脉象
寒热
头痛
普通疮症
洪大而数
先热后寒
轻,或不痛
疫疹发疮
沉细而数
先寒后热
头痛如劈
疫疹发疮与普通疮症鉴别
更出治疗禁例:不可误用表下、消托敷贴及温燥之法,盖煽之则增其火焰,托之则增加火柴,下之则如通以铁筋。此亦为余氏治疫疹之特色之一 [9] 。
除鉴别与禁例外,更详述疫疹52症,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对发疹的色泽形态和辨脉诊断的重视。
1)辨疫疹之形:
松浮无根,如撒于皮面者,为毒邪外出,为良。
紧束有根,如从肉里钻出,多见于胸背,为毒邪深重,急需大剂清胃热,兼凉血,务使松活色退,方可挽回。
2)辨疫疹之色:
红活荣润,敷布洋溢为佳;
淡红而润者为良,淡红却不荣,或淡红娇艳,或干而滞者属血热,不良;
深红为血热,经凉血可转为淡红。
色艳红如胭脂,血热极之象,比深红更恶,需用大剂凉血。
紫赤如鸡冠花,较艳红更加危重,若不急用凉药,疹色将变黑。
疹色或红或白,细碎如粟米者,红者谓之红砂,白者谓之白砂,是疫疹余毒透尽,愈后脱皮。
3)参考疫疹之脉:
疫疹初起,皆有数脉。若浮大而数,其毒有外出之势,为良,只需发散表热;沉细而数,其毒已深,需要大剂扑灭;脉若隐若现,或全然内伏,毒重症险,若六脉细数沉伏,面容青惨,昏聩如迷,四肢逆冷,头汗如雨,抵当大剂清瘟败毒饮,亦多不免于死。
总而言之,疫疹大势不外火毒宜外发,正气应内守,故疹松活欲外发为顺、色红活荣润为顺、脉浮而数为顺;疹紧束有根,外发不畅为逆、色深重或干枯为逆、脉象沉伏为逆。
6. 名留医史
余霖,字师愚,本是乾隆年间求取功名而不得的一介书生。他以平民的身份挑战当时医学的权威,并用实实在在的疗效证明了自己在疫疹治疗上的正确性。尽管如此,重用寒凉在当时仍为知识精英所不容,余霖也由此受到大量非议。但在普遍的非议中,他坚持了自己的观点,且不秘活人之法,著成《疫疹一得》刊行于世,其求是精神和济世思想值得我们学习。同时,他个人对于温病学和中医疫病学的贡献,受到了后世如吴瑭、王士雄的肯定。其“清瘟败毒饮”,今天作为气营同治的经典方剂被收入《方剂学》、《温病学》教材,余师愚之名,也将被一代代杏林学子传颂。
参考文献
[1]傅建忠.余霖生平及其《疫疹一得》考[J].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,2014,33(04):13-15.
[2][9]黎柳,尹周安,喻剑华.从《疫疹一得》探析余霖论治疫疹之特色[J].浙江中医杂志,2020,55(07):478-479.
[3][7]张田生.乾隆朝京师、桐城的暑热疫与温疫知识的重构——以余霖《疫疹一得》为中心[J].青海民族研究,2020,31(03):14-23.
[4]张茂云,苏颖.余霖《疫疹一得》应用运气辨治疫病撮要[J].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,2020,26(02):154-156.
[5]程磐基.宋元明清药物剂量的考证与研究[J].上海中医药杂志,2004(07):6-8.
[7]张茂云,安倩倩,牟宗毅.余霖《疫疹一得》对流行性传染性疫疹的诊断学贡献[J].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,2020,26(11):1605-1607.
相关
阅读
【中医药文化资源调查】北京有个以中药命名的古镇——蓝靛厂
【中医药文化资源调查】北京有个传承中药染色的技艺馆——国染馆
【中医药文化资源调查】元代北京地区疫病防治调查
【中医药文化资源调查】明代北京地区疫病防治调查
【中医药文化资源调查】从《景岳全书·瘟疫》看温补学派如何论治瘟疫(一)
【中医药文化资源调查】从《景岳全书·瘟疫》看温补学派如何论治瘟疫(二) 【中医药文化资源调查】从《景岳全书·瘟疫》看温补学派如何论治瘟疫(三)
作者:北京中医药大学 杨必安
编辑:王迪
审核:朱蕗鋆
“首都中医”ID:
bjtcm010
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官方微信
收藏
举报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